江苏海洋渔业研究院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江苏海洋渔业研究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养殖技术升级、深远海开发等关键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前瞻性发展规划,为区域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江苏海洋渔业研究院联合农业农村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建立了覆盖全省的近海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络,根据2023年最新调查数据(来源: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海域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呈现以下变化趋势:
鱼类品种 | 2021年资源量(万吨) | 2023年资源量(万吨) | 变化率 |
---|---|---|---|
小黄鱼 | 2 | 8 | -9.5% |
带鱼 | 6 | 1 | +8.9% |
银鲳 | 3 | 0 | -13.0% |
三疣梭子蟹 | 8 | 2 | +22.2% |
针对部分品种资源衰退问题,研究院实施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AFM),重点推进三项措施:
- 优化禁渔期制度,将吕泗渔场小黄鱼核心产卵区保护期延长至45天
- 推广选择性渔具,试点使用方形网目拖网,幼鱼误捕率降低62%(2023年南通试验数据)
- 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已在连云港海域投放人工鱼礁12万空方,形成3.6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区
水产养殖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在养殖领域,研究院聚焦种业创新和绿色养殖模式推广,2023年最新培育的"江海1号"中国对虾新品种,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缩短18%)、抗病性强(成活率提升23%)等优势,已在盐城、南通等地推广养殖1.2万亩。
智能化养殖装备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 自主研发的深水抗风浪网箱系统,可抵御12级台风,单箱产量达传统网箱3倍
- 物联网水质监控系统实现溶解氧、pH值等7项参数实时传输,预警准确率达92%
- 2023年在启东建成的首个全封闭循环水养殖车间,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
根据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站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省生态养殖面积占比已达58%,较2020年提升21个百分点,单位面积产值增长34%。
深远海开发与新兴产业培育
面向国家"蓝色粮仓"战略,研究院牵头编制了《江苏省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2023-2030)》,重点布局三大方向:
-
养殖工船项目
与招商局工业集团合作建造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工船已完成设计,预计2025年投产,年产能达4000吨优质鱼类,船载系统集成5G通信、无人投喂、鱼群行为分析等先进技术。 -
海洋药物开发
从江苏近海微生物中筛选出17株具有药用价值的菌株,其中3种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显示出抗肿瘤活性(2023年《中国海洋药物》期刊发表成果)。 -
碳汇渔业研究
建立贝藻类碳汇计量模型,测算显示如东条斑紫菜养殖区年固碳量达2.3万吨(相当于8000亩森林固碳能力),相关方法学已纳入省级碳交易试点。
科技赋能产业链融合
研究院搭建的"苏渔云"大数据平台,整合了从苗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程追溯数据,截至2023年8月,平台已接入:
- 327家规模化养殖企业
- 41个水产品加工基地
- 覆盖长三角的冷链物流网络
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的大闸蟹溯源系统,使阳澄湖产区产品溢价率提升28%,消费者投诉率下降76%(苏州市市场监管局2023年二季度数据)。
在人才培育方面,研究院与上海海洋大学共建的"海洋生物遗传育种联合实验室",近三年培养硕士以上专业人才47名,承担国家级课题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
江苏海洋渔业的发展正处在从传统生产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作为省级重点科研机构,我们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建立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现代渔业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