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利建设网

塘飈养殖技术,塘鲺养殖技术

提升产量与效益的科学方法

塘飈(又称塘鲺或胡子鲶)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快、市场需求稳定的淡水经济鱼类,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科学化的养殖管理能显著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将详细介绍塘飈养殖的关键技术,并结合最新行业数据,帮助养殖户优化生产。

塘飈养殖技术,塘鲺养殖技术-图1

塘飈养殖的基本条件

池塘选择与准备

塘飈适应性强,但优质的水源和底质能提高成活率,建议选择面积2-5亩、水深1.5-2米的池塘,底部淤泥控制在15-20厘米,放养前需彻底清塘,使用生石灰(150-200公斤/亩)或漂白粉(20-30公斤/亩)消毒,杀灭病原体和野杂鱼。

水质管理

塘飈耐低氧,但良好的水质能促进生长,关键指标如下:

水质参数 适宜范围 检测方法
溶解氧 ≥3 mg/L 溶氧仪
pH值 5-8.0 pH试纸
氨氮 <0.5 mg/L 水质测试盒
透明度 25-35 cm 塞氏盘

(数据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养殖水质标准》,2023年)

苗种选择与放养

优质苗种的特征

选择规格整齐、体表无伤、活力强的苗种,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塘飈品种包括本地塘鲺和杂交革胡子鲶,后者生长速度更快,根据2023年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试验数据:

品种 养殖周期 平均增重 饲料系数
本地塘鲺 4-5个月 8-1.2斤 6-1.8
杂交革胡子鲶 3-4个月 2-1.5斤 4-1.6

放养密度

根据池塘条件和目标规格灵活调整,一般建议:

  • 单养模式:8000-10000尾/亩(规格3-5厘米);
  • 混养模式(与鲢鳙鱼搭配):5000-6000尾/亩。

饲料投喂与营养管理

饲料选择

塘飈为杂食性鱼类,可使用配合饲料或自制饵料,2023年农业农村部推荐的高效饲料配方如下:

成分 比例(%) 作用
鱼粉 20-25 提供动物蛋白
豆粕 30-35 植物蛋白来源
玉米粉 15-20 能量补充
维生素预混料 1-2 预防营养缺乏症

投喂技巧

  • 阶段投喂:苗种期每日4-5次,成鱼期2-3次;
  • 精准控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根据摄食情况调整;
  • 避免浪费:使用浮性饲料或设置食台,减少残饵污染。

病害防控

常见病害及防治

根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023年监测数据,塘飈主要病害包括:

病害名称 症状 防治方法
肠炎病 肛门红肿、摄食减少 饲料中添加0.2%大蒜素,连用3天
水霉病 体表棉絮状菌丝 3%盐水浸泡10分钟
小瓜虫病 体表白点、狂游 提高水温至28℃以上持续3天

预防措施

  • 定期换水(每周1/3水量);
  • 每月全池泼洒EM菌(2-3公斤/亩)调节水质;
  • 避免高温季节过度投喂。

市场行情与养殖效益

根据2024年6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数据,全国主要产区塘飈价格如下:

地区 规格(斤/尾) 批发价(元/斤) 同比变化
广东 0-1.5 8-7.2 +5%
广西 8-1.2 2-6.5 +3%
湖北 2-1.5 0-7.5 +8%

以广东地区单产5000斤/亩计算,当前价格下每亩毛利可达3.5-4万元,扣除饲料、苗种等成本后,净利润约1.8-2.2万元。

技术创新与趋势

  1. 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生物滤池实现水体循环,减少换水需求,试验数据显示可降低能耗20%(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24);
  2. 益生菌应用:添加芽孢杆菌的饲料组比对照组增重提高12%(《水产科学》2024年第3期);
  3. 电商销售渠道:2023年拼多多平台塘飈销量同比增长40%,鲜活配送技术突破是关键。

塘飈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需结合精准投喂、病害防控和市场对接,建议养殖户定期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的技术培训,并关注“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政策补贴信息,科学的养殖管理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增强产品竞争力,在波动市场中站稳脚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