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广州渔业展:全球渔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
2018广州渔业展作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渔业盛会之一,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参展商、行业专家及政策制定者,展会不仅展示了最新的渔业技术与设备,更成为探讨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全球渔业资源面临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如何实现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全球渔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2022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长,2020年达到2.14亿吨,其中水产养殖占比超过50%,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渔业生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35%以上。
表:2020年全球主要渔业国家产量排名(单位:百万吨)
排名 | 国家 | 总产量 | 捕捞产量 | 养殖产量 |
---|---|---|---|---|
1 | 中国 | 5 | 2 | 3 |
2 | 印度尼西亚 | 5 | 8 | 7 |
3 | 印度 | 8 | 2 | 6 |
4 | 越南 | 4 | 9 | 5 |
5 | 秘鲁 | 6 | 6 | 0 |
数据来源:FAO《2022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
从数据可以看出,水产养殖已成为全球渔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野生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各国纷纷加大对养殖业的投入,推动渔业向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国渔业政策与市场机遇
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渔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比将提升至80%以上,并推动渔业向绿色、高效、智能化转型。
在2018广州渔业展上,多家企业展示了智能养殖系统、生态循环水养殖技术等创新成果,广东某企业推出的“深海网箱养殖+物联网监测”模式,可实时监测水质、鱼类生长状况,提高养殖效率30%以上。
中国渔业市场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数据,2021年中国水产品人均消费量达14.3公斤,较2018年增长12%,高端水产品如三文鱼、龙虾等进口量大幅增长,反映出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提升。
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全球渔业产量持续增长,但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问题依然严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报告显示,全球近90%的渔业资源已被充分开发或过度捕捞,部分物种如蓝鳍金枪鱼、鳕鱼等面临灭绝风险。
气候变化也对渔业造成深远影响,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数据,全球海洋温度上升导致部分鱼类迁徙路径改变,影响传统渔场的稳定性,北大西洋鳕鱼种群因海水变暖向更北区域迁移,导致传统渔获量下降。
技术创新推动渔业未来
在2018广州渔业展上,多项前沿技术成为焦点:
- 远洋捕捞智能化:北斗导航、声呐探测技术的应用,使远洋捕捞更加精准,减少误捕非目标物种。
- 生态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 区块链溯源:部分企业推出水产品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可查询产品从捕捞到销售的全程信息,提升市场信任度。
全球合作助力渔业转型
渔业资源的跨国特性决定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2018广州渔业展期间,多国代表探讨了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RFMOs)的作用,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通过配额管理,有效减少了金枪鱼过度捕捞问题。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推动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远洋渔业企业加强合规管理,遵守国际渔业组织规定,提升行业形象。
渔业发展必须平衡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国际协作,全球渔业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2018广州渔业展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行业最新动态,更为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